染发致癌是真的吗?医学调查21万人持续30年,结论终于出来了
染发到底会不会致癌?这个问题,在理发店里、在家里镜子前、在夜里刷手机的时候,很多人都悄悄想过。尤其是年纪越来越大,白头发藏不住,染吧——心里不踏实;不染——看着自己老得这么快,又不甘心。
染发到底会不会致癌?这个问题,在理发店里、在家里镜子前、在夜里刷手机的时候,很多人都悄悄想过。尤其是年纪越来越大,白头发藏不住,染吧——心里不踏实;不染——看着自己老得这么快,又不甘心。
近日第三方测评机构老爸评测发布视频称,“在多款大牌护肤品中检出禁用20年的成分苏丹红”,引发网络关注。
林阿姨拎着大包小包,从超市赶回家,嘴里还念叨着:“给孙子买的橙汁、可乐和奶茶,孩子们最爱这些‘快乐水’。”小孙子见到饮料,眉开眼笑,一口气喝完一罐,还问能不能再来一瓶。
但你是否听说过,“手机放床头会致癌”?这类说法常年在网络流传,有人因此特意买防辐射贴纸,有的甚至把手机包上三层毛巾,还不忘关飞行模式。但这些做法,真的有必要吗?
手机的辐射,严格来说叫电磁辐射。它不是核辐射,不会让人“变异”,也不会像放射线那样直接破坏DNA。它属于非电离辐射,强度远低于X光、CT这类检查设备。
“张大爷,这烟得少抽点,听说现在香烟都没你想得那么毒,尼古丁还不致癌!”午后的公园长椅上,68岁的张大爷一边吐着烟圈,一边对身边的老朋友念叨。
但随着时代在发展,科学在进步,一些在父母眼中的 “好东西”,说不定藏着致癌风险,长期用下来,对身体的伤害远比省的那点钱更可怕。
但这个习惯,挺危险的。不是吓唬你,是真的有科学根据。很多人喜欢香薰,觉得它能“净化空气”“放松情绪”,但你有没有想过,这些好闻的味道背后,到底是什么?
超市促销区堆叠的低价纸巾、路边摊贩叫卖的打折卫生纸,常常能吸引不少消费者驻足,尤其是中老年群体,为节省日常开支,总会优先挑选这类价格低廉的产品。纸巾作为现代家庭的必需品,用途早已超出 “清洁” 本身 —— 擦嘴、擦手、卸妆,甚至替代毛巾用于洗脸,市面上还衍生出
上周末上午,城市里的菜市场正热闹,各色新鲜蔬菜在摊位上码得整整齐齐,水珠还挂在菜叶上。小李推着购物车在摊位间穿梭,目光突然被一处摊位上的青番茄吸引 —— 那些青番茄颗颗饱满,表皮泛着鲜亮的翠绿色,没有丝毫斑点或损伤,阳光下还透着淡淡的光泽。摊主站在一旁,不时向
一提“转基因食品”,不少人脑子里立马蹦出 “实验室瞎改的”“全是添加剂” 这些标签,觉得这玩意儿肯定不安全。
别被“99%纯天然”这种话骗了——2023年新国标明明白白写:低于90%含量,连“天然”两个字都不能写。
真相是:2014年出事的4批次甲醛超标洗洁精,早被下架召回,十年过去,它还在背锅。
“免泡即食”的鱿鱼刚下完单,宝妈群就爆出照片:娃的辅食碗漂着刺鼻药味。2024年5月14日,杭州市场监管局突击四季青农贸市场,三家摊位在售水发海参甲醛快检闪红灯,源头直指山东小作坊“保鲜科技”。
你以为吃得热闹,身体就会跟着高兴?有些看似平常的食物,正是“添加剂大户”,不仅在悄悄破坏免疫力,甚至可能为疾病埋下隐患。反差就在这里:吃得香≠吃得健康,尤其是这“四种食物”,添加剂含量高得惊人。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已持续15年的强生爽身粉致癌诉讼再现新案例,近日,美国医药巨头强生公司(Johnson & Johnson)因其含滑石粉的爽身粉产品具有致癌性,被判赔偿9.66亿美元。
他们扒出一篇发表在《生物标记研究》上的韩国研究,人家本来是用健康保险数据库统计,发现接种疫苗的人里,一年内查出某些癌症的比例好像高一点。
“一双筷子用5年,胃里检出黄曲霉菌”——近日,河南郑州一位60岁女士的就医案例引发全网关注。这位生活节俭的老人因呕吐、腹泻就诊,医生在其胃中发现强致癌物黄曲霉菌,溯源后锁定她长期未更换的筷子。事实上,生活中不少看似“会过日子”的习惯,实则暗藏健康隐患,甚至可能
非电离辐射: 能量很低,不足以破坏细胞DNA。WiFi路由器、手机、微波炉、广播电视信号等产生的电磁辐射就属于这一类。